下载

埋头苦干就行?智能产品成功不靠天道酬勤

东城一公子 2018-01-15 00:15:44
智能硬件

高学历人才点破智能产品玄机?

1

  【PConline 杂谈】关于消费级科技产品的资讯,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朋友都是习惯看国内外各种科技媒体。因此当笔者偶尔翻开生活杂志《城市画报》2017年12月刊,在年终特辑“最性感大脑”中看到有曾在美国天普大学攻读博士课程,现在在国内开发AR眼镜的李佩易,试图通过自述文章介绍自己正在投入的事业,无疑会有一种别于传统科技媒体的兴趣。

2

  自2015年被众多科技媒体承认为VR元年之后,不仅是在科技媒体,综合媒体甚至一些品牌,都会开始报导和宣传VR带来的变化。VR不仅是个玩游戏的东西,而且还可以VR看车VR看房。虽然还没到人手一台VR设备的程度,但VR能够轻松将体验者置于另一空间的体验性,让VR的未来看起来是如此的光明。然而在李佩易看来,AR的未来比起VR要更快能成为现实。

3

  在李佩易看来,笼统地说凡是能对“现实”有附加额外信息的应用,都可以看作是AR的表现,例如类似于B612这样的美妆软件,女生喜欢通过它们,在视频中给自己带上动物的五官换个样子。同时,AR又不仅局限于图像的“增强”,也可以提供图像所对应的文字信息,作为一种获取资讯的方式。

4

  按照这样来说,支付宝软件中的“蚂蚁庄园”能够允许将手机中自己饲养的小鸡通过摄像头放在现实空间和自己玩游戏,SONY手机中的摄像头软件更是能够通过AR效果和AR趣拍,允许用户构建一张立体照片,甚至是好几年前某手机发布会的邀请函通过软件,借助手机摄像头拍摄指定介质观看邀请函内容,这些都是AR的表现。只是当时VR未火,因此我们想不到AR这个类比词罢了。

5

  相比起现今VR还需要借助额外的设备实现,并且现阶段的VR还真是没法做到《刀剑神域》那样拟真的地步,在苹果发布ARKit,谷歌发布ARCore的双重帮助下,产业预测到2020年,将会有上亿的手机拥有AR功能,其设计的行业将涵括工业、营销、旅游、社交等各个领域。笔者并不排除在2020年这个设定的时间点前VR会迎来长足的发展,但VR无论是从实现难度,还是承载内容上,对比VR都有更加肥沃的土壤。

要成功 不仅要有生态圈还要有它

6

  从上面描述的,关于AR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在智能行业浮出水面的几年间,这算得上一个能够自成体系,并且乐意被厂商和消费者双方接受和尝试的产物。为了让AR做得更好,李佩易和他的同事们也在不断努力,争取将AR进一步融入日常生活中。而融入的重点,则在于信息获取,以及其背后,基于深度学习的识别类人工智能算法。

7

  也许在看到这段文字之前,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朋友,都会觉得AR无非就是一个对特定图像进行识别,然后加载预设内容的玩法,只是一种内容的呈现模式。然而,软硬件厂商对AR的支持程度,深度学习对识别类人工智能算法如虎添翼的帮助,让笔者重新审视AR能够带来的可能性,同时也让自己在思考,智能产品要成功,从产品内部往外延伸,究竟需要怎样的元素。

8

  如果将智能产品算入消费级电子产品这一大分类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获得成功,是基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和行业状况下。让我们将时间拨回离我们还算不太远的十多二十年前,以手机的发展举个栗子。那个年代智能手机的概念还没成熟,竞争对手的表现也是比较单一,因此诺基亚在借助塞班系统的帮助下,实现了一场降维打击,不仅是对同时期的对手有着压倒性的姿态,而且之于palm os,windows mobile这些后来的对手,也是造成了足够的差距。

9

  到了近年,手机行业要成功,不仅是要靠压倒性的平台支撑,更是要靠所谓的“生态圈”思维。区区软件开发者的大力支持,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并不足够,何况是落到现在,这种两极争霸的态势?软硬结合所构成的生态圈显然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哪怕黑莓在早几年搞了一年一度的BB Jam, Windows Phone希望能够和自家的平板电脑甚至是PC有更多的联动,最终也还是搞不过得到软件开发者和硬件厂商直接或间接支持的iOS和Android。

10

  放到智能硬件上,这样的“软硬兼施”,互推互利,则更是显得明显。不仅是产品的使用习惯和平台要和消费者的日常结合,在产品开发时的思维更是要强调跨界思维。正如前文所提到的AR,将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和所见即所得的AR结合,在移动互联网的帮助下,能够让AR摆脱单纯的解说功能,真正成为一个日常可用的生活助手。坦白说,这比起现在更多还是处于第二屏位置的智能手表,显然要更加实用。

我们常说解决痛点 智能产品帮得上吗?

 

11

  智能产品一开始推出的时候,都是打着“解决痛点”的旗号来推广的,但最终又有多少可以真正解决到我们的痛点呢?如果要说“解决痛点”的话,那么顺应着已有的产品形态,结合用户日常在使用产品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深思熟虑后加入功能的手机,也许还是要比很多所谓的“智能产品”强得多。

12

  从手机的发展史出发,上升到一定的高度看,基于产品形态本身,做跨领域的加法,也许更能够击中痛点。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智能音箱在国外能够崛起的原因。Amazon Echo的成功,不仅是在产品本身加入语音助手的功能,背靠Amazon这个跨界电商大平台,Echo能够实现一系列更有意义的功能。根据Canalys的报告,Echo在2018年将会考虑发掘新的盈利模式。适量的广告、内容订阅服务、付费会员权限带来更多的服务、甚至是企业解决方案,这些都是厂商能够做到的卖点。

13

  与Amazon Echo对比,在手机能够代替大多数智能产品功能的当下,智能产品是否还有发展的空间?哪怕是智能手表,在IDC的2017年全球智能穿戴产品的出货情况看,Q1到Q3带头的品牌主推的产品形态,其实都不是智能手表,而是更加简单的智能手环。而智能手环最终服务的终端,首先还是智能手机。

  因此,如何在跨界思维的引领下,借助外界因素,最大化产品作用,也许比起天马行空的思维,更加符合未来智能产品的发展。硬制造出痛点的智能产品,哪怕模式有多新颖,最终还是会被消费者选择性淘汰。真正能够解决日常痛点的智能产品,除了拥有合适生活工作的形态,在消费者手上经常被使用,还需要一些跨界的思维加持,产生1+1>2的效果。

打开太平洋知科技,阅读体验更佳
前往太平洋知科技APP查看原文,阅读体验更佳
继续评论
前往APP
制作海报

网友评论

写评论
APP内评论,得金币,兑好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