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新年焕新机~超大机箱给你无限满足!鑫谷开元T1机箱装机分享
还记得前两天笔者说得组装了一台新机吗?这篇文章便是介绍下笔者新选择的这款大机箱~
前言
早几年装机都喜欢喜欢ITX,小小的不占空间,看起来很美。但其实装机和维护时非常地折腾人,频繁的被各种金属割手,一个大男人还要练就缩骨功捏着兰花指在狭窄的缝隙里走线、插线,这种痛苦的过程,真的装过一次ITX再也不想装第二次。所以这次装机就选择了ATX机箱,因为更大的机箱才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装机才更舒适,至于占地面积之类的笔者也再也没有考虑过~
但ATX机箱怎么选,笔者一开始也是苦恼的。这几年一直在用Mac,突然回来PC阵营,DIY市场变化这么大,已然有点陌生了。简单的记录下自己的需求,就在网上瞎逛▽▼
-
不要ITX,要ATX
-
不要傻大黑粗,设计要独特,也不能太浮夸
-
机箱的风道设计和走线设计要合理
-
侧透玻璃盖不能是容易碎的设计
解释下第四项哈,笔者帮朋友装的一台M-ATX的机子就是用的一款便宜的侧透,玻璃面板是靠螺丝直接固定在框架上,然后某一次拆开,螺丝一卸就呱呱坠地▽▼
无独有偶,朋友的一台电脑也是▽▼
▲△不要吐槽照片丑,拿手机随手一拍也就这样了
所以相对金属盖板,玻璃一定是更加脆弱的,一个好的机箱设计,应该也要把玻璃面板的脆弱性给考虑进去,因为一旦损坏,这玩意单买都买不到,只能去定制亚克力面板替换
选购过程就不赘述了,最终笔者把眼光看向了支持显卡竖装(装X)的鑫谷的开元系列
该系列有M-ATX、ATX、E-ATX三种规格,对于这种配件来说,笔者一贯以来的风格都是一步到位,在核心配置上省下的钱都是服务于配件,因为核心的配置年年都有升级,现在的顶配,几个月后就成上一代了,而这些配件类的十年八年都大同小异,买个好点的,苟个两三代都没啥问题~熟悉笔者的粉丝自然也十分清楚
好吧,最后决定直接上开元T系列,这个号称ATX3.0超大杯的机箱,让我们一起来驯服它!!!
产品图赏和细节说明
这是笔者第一次把装机过程拆成系列来写,具体原因看看粉丝量就明白了,大佬们一笔带过的环节,底层的我不写细致一点、出彩一点就没人看了
首先是到货,京东小哥让我下楼拿的时候我都吓到了,睡眼惺忪的笔者没想到一大早就要做一次健身,来看看和苹果做个对比▽▼
▲△长605mm*宽310mm*高575mm,这是除了桌子椅子之外我收过最大的快递,还好是京东自营的物流,要发个韵达啥的去自提我就得X翘翘了
开箱惯例不去赘述,但有个细节要提一下,这机箱居然还有个保护套罩着,也不是那种显示器中常见的泡沫袋,是无纺布材质的罩子▽▼
▲△看到这个细节,笔者Wow,right,unbelievable,excellent,brilliant,awesome……这类奇怪的单词不知道从哪来冒了出来
好,废话结束,我们来看本体,先在偏侧透面板的45度处观察,这面应该是最接近用户日常使用时看到的视角▽▼
▲△整体构造采用灰黑色撞色设计,使用承重优秀的不锈钢材料做整体框架、易加工的铝合金材料做各块面板、PVC工程塑料做装饰。眼前能看到的是机箱正面的一整块金属防尘罩面板,侧面的一整块钢化玻璃面板
侧透玻璃面板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磁性吸附固定结构,不是传统使用螺丝固定的方法,轻拉结构接缝处这块编织带就可以打开▽▼
侧透面板的尾部是有3个转轴结构进行固定,转动丝滑。轻轻提起也能快速卸下侧透面板(这也是笔者选购机箱里提到的第四个需求)▽▼
回来看正面,金属防尘罩采用了两次热弯成型,一个梯形的结构。内部有骨架进行固定,可以防止轻度撞击引起的变形▽▼
▲△在底部有个凹槽,用力可以拉出整个前面板。鑫谷的logo就贴在正面▽▼
拆下前面板后还有一个磁性吸附的防尘罩▽▼
因为采用可分离支架的设计结构,方便用户安装机箱进气扇/冷排,喜欢怎么装(进气or排气)都行▽▼
接着来到另一侧,这面是一整块铝合金盖板,采用手拧防脱螺丝进行固定,没什么好说的,常规操作,我们一笔带过!卸下后便是电源仓和走背线的空间,四周走线孔十分多,还可以搭载4个3.5寸硬盘和2个2.5寸硬盘▽▼
▲△足足有32mm深度的走线空间(官方数据),还有几个魔术贴的理线小心机,细节好评!!!
再来看背部,跟一般机箱不一样的是它完全没有主板IO的部分~这个我们待会再说▽▼
▲△顶上一个出线槽,底部是电源仓,中间有两个理线的魔术贴▽▼
来到顶部,首先是一大块防尘罩▽▼
▲△一般机箱看到顶部这么大的防尘罩,会以为这是可以安装顶部水冷的位置,我们打开看看▽▼
▲△其实这是一块深达67mm的IO储线区(官方数据),机箱采用主板IO朝上的设计,把传统机箱背部杂七杂八的线缆通过这么一块空间藏起来▽▼
通过走线孔出去之后就自然被理成一束线缆,使用魔术贴将线缆固定的服服帖帖的,十分整洁美观▽▼
相比传统构造的机箱来说,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屁股部分少了很多根尾巴▽▼
顶部前方则是机箱的开机按钮和IO接口部分,从左到右分别为开机键、重启键、USB-A3.0*2、USB-A2.0*2、USB-C3.2gen2(10Gbps)、3.5mm耳机接口、3.5mm麦克风接口▽▼
▲△除了USB-C接口外都配有了对应的防尘塞
很好,我们看看最后一个面,机箱的底部▽▼
▲△这里有一整块大面积的进气口,而且带有可拆卸的防尘罩设计,四个硕大的脚垫也意味着承重的优秀
最后我们回到机箱里面▽▼
▲△机箱前方3个140/120的进气扇位,可安装冷排;背后一个360水冷位,也可以安装3个120或2个140扇;顶部一个120排气扇位
上方有一个8槽PCI-E位,果然是为E-ATX设计的产品,PCI-E真的多▽▼
好了终于介绍(水)完了,也拆了精光,我们开始装机!!!
装机实测和风道讲解
装机过程就不赘述了,笔者采用的是一套10700F的M-ATX套装+2060的配置。为什么在E-ATX机箱里安装M-ATX呢?原因就是之前笔者有说到的,这个性价比配置是等年后换zen3+6000系显卡,在这段时间先凑合用的~
好了废话又多了,我们先看成品▽▼
再看看背部走线,得益于32mm的理线空间,随便固定一下就行。盖子一上,你不知道我不知道▽▼
魔术贴的设计相比用扎带,更方便用户后期更换配件▽▼
目前整个风道设计,笔者是这么考虑的,冷空气从机箱正面的3把进气扇吹入,首先经过显卡,保证足够的冷空气给他降温,经过主板后,再从背部的水冷排除,顺便带走CPU的温度▽▼
最后当然是关灯开机啦~一起来看RGB!!!
我是隔断
我是隔断
▲△美炸了有木有!!!但笔者的配置看起来还不够酷炫,等待年后的显卡~
来做个测试吧,相比整机平台设计,我们测机箱是不需要跑那么多性能测试,只需要把与机箱有关的测试跑完即可
首先是单拷FPU,测试时长20分钟▽▼
▲△CPU核心温度在80摄氏度徘徊
笔者用FILR热像仪观察机箱内部散热情况▽▼
▲△热区主要集中在没有主动散热覆盖的主板供电模块,温度约为61摄氏度,整个机箱内部约29摄氏度,对于笔者的硬件配置来说,这个温度还真十分凉快了
然后是双拷,测试时长25分钟▽▼
▲△CPU核心温度在80摄氏度徘徊
依然使用FILR热像仪观察机箱内部散热情况▽▼
▲△热区主要集中在主板供电散热马甲和显卡PCB处,主板供电散热马甲温度约为65摄氏度,显卡PCB约为53摄氏度,机箱内部温度在31摄氏度,比之前单拷时要热上一点,但由于机箱空间足够大,风道也优秀,热量很快被排出,对于笔者的硬件配置来说发热并不夸张,可以说非常清凉
结语
这是一款笔者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超大杯机箱,却是今年装机的新宠,这当中心境的改变很有意思。我依然喜欢小而美的东西,但已经不固执的要求每样东西都小而美。因为有些东西小了之后反而带来很多麻烦,好比说今年的iPhone12 mini,前两年的我肯定毫不犹豫首发下单,但今年更多的在思考mini的续航是否足够日常使用,小屏幕看视频的时候会不会太费劲。最后理智战胜了冲动的魔鬼,也省却了许多可能随之而来的烦恼~
该大的大,该小的小,只有合适的尺寸才是最好的
到了总结优缺点的环节了,优点在上面文章基本提了个遍,笔者装机时也不断的感慨,厂商越来越注重工业设计,真心考虑到用户使用的痛点,对产品做出合理的改进,良币驱逐劣币才能良性发展
-
理线空间充裕,魔术贴好评
-
结构设计独特,风道优秀
-
侧透面板的结构独特,拆装方便
-
显卡竖装设计,受力全转移了,很好的保护了PCI-E插槽和显卡PCB
当然,可以改进的地方也有
-
主板下方的铝合金面板太薄,可以考虑加厚一点
-
主板螺柱不好调整,螺孔有点紧(拿E-ATX机箱上M-ATX的只有我一个吧)
最后想说的是该系列还有个显卡正竖装的设计,需要额外购买配件才能解锁▽▼
个人觉得整竖装显卡最好的搭配方式,还是得使用ITX主板和涡轮风扇的显卡,利于风道走向,好消息是30系显卡有不少这种设计的非公版
接下来就看AMD的卡什么时候发布涡轮产品了!!不过最重要的是等降价~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文章的内容了,这里是「Geek7even《极物研习社》」,我是CR。喜欢这期内容的观众,不要忘了点赞收藏和关注笔者,期待你成为笔者的2021年第1个粉丝,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最大的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网友评论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