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

高温“热死啦”!舍不得开空调还能怎么避暑?

花生 原创 2019-05-02 00:15:31
空调

  【PConline 杂谈】近年来,每年的最高温创新高,2018年北方夏天温度更超过了40℃,今年一月,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预测,2019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概率为90%,所谓尼尔尼诺现象,简单地说就是海水温度上升,导致局部地区干旱,另一部分发生台风、洪涝等自然现象。最近,国家气候中心确认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也就是说,今年的温度还可能达到一个可怕的高度。

9

  在外行走,像是把人在一个巨大的铁板烧上烤,不仅影响心情,还会担心中暑,有人说那我就呆在空调房里不走了,昂贵的电费让人受不了是一回事,而可能由此引发的流感、空调病等一系列的问题简直要命。那有什么好用又有趣的避暑方法呢?

  别急,容我们先来聊聊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热呢?

  人类的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也遭到了大自然报复,夏天温度32℃是常事,有时候会达到42℃,人类恒温是37℃,按照道理来说,我们处于30℃-40℃应该是舒服的,为什么如此难受呢?

6

  我们所说的37℃是体内温度,而对温度的感知是通过皮肤作用的,皮肤的温度却低于37℃。皮肤通过温度感受器感知温度,它存在于皮肤、粘膜、内脏和下丘脑。温度感应器有两种:冷感应器和热感应器。当皮肤受到热刺激时就会分泌出一种蛋白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中枢体统会下指令让血管舒张,皮肤温度升高,促进散热,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人们通过吃饭来维持身体机能,食物大部分会转化为能量为身体吸收,其余部分就会转化为热能,通过毛孔排出。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体内温度时,体内的热量会从高温到低温排;但是当外界的温度大于等于37℃时,即高于体内温度时,无法自动散热,为了排除体内多余的热量,就会大量出汗,带走体内热量。所以人们在37℃的环境当中会大汗淋漓,感觉很热。

  同一个人不同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下图是在不同环境的温度,身体各部位的温度变化。可以看到,在外部环境为23℃时,额头的温度稍微高点,正常维持在33℃,我们经常会感到手脚冰冷,是因为手的温度在30℃,而脚的温度要更低,仅有26℃。

1

  不同的人对温度的感知也是不同的。体感温度会随着体型、新陈代谢和身体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我们都知道肥胖者比瘦者更怕热。主要是因为肥胖的人脂肪率高,脂肪具有很好的保温功能,在出汗时,散热效率相对就低,导致的胖人怕热。

  此外,基础代谢率高的人比新陈代谢低的人怕热。基础代谢率会受到性别、年龄等不同的影响。一般说,男性高于女性、年纪小高于年纪大,肥胖者和肌肉量高的人,基础代谢率也会高。

  最后,一些疾病也会影响人类对温度的感知。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的患者的基础代谢率极其高,比正常人高50%,其体热明显增加,因此常常表现出燥热。

  讲到这里,应该了解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热;为什么明明是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温度,有些人穿短袖,有些人披着棉袄。

  那么在没有空调的情况下,我们又该怎么避暑呢?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老祖宗们的智慧,为了降温消暑,在衣食住行下足了功夫,我们来看看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吧。

  衣

  夏天炎热主要是减少衣服,而在唐朝文化开放,女子地位高,衣着更是清凉,为了避暑,发明了众多的“袒胸”装,就像《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加大领口尺度,近半酥胸暴露在外。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唐朝以后的服装都是里三成外三层的,特别闷热,其实这是给误区,在南宋画家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有一名提着茶瓶的女子。从她的衣着上看,内衣外穿,酥胸外漏更是常态。

2

  在布料的选择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富人披丝绸,穷人穿麻衣,材质清凉透气,此外, “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中的“罗衣”也是一种女子夏日喜爱的服饰,具有极佳的轻透性。

  食

  冷饮不仅是现代人喜欢的消暑方式,也是古人的钟爱。在未发现硝石制冰前,古人们冬天采冰运到冰窖中,用新鲜稻草和芦席铺垫,把冰放到上面之后就覆盖稻糠、树叶等隔温材料,然后密封窖口,待来年享用。在故宫中就存在着一个乾隆期间的冰窖。用冰是达官贵人才能享受到,对于普通人家,采用“井藏法”作为冷藏室,把食物置于篮子里,放入井水中冰镇,现在仍然有人用这种方法。

  唐代末期炼制火药时,无意中发现硝石在遇水后吸热降温直至结冰。于是,人们将盛有蔗糖水的盒子放入冰桶中,插入小木棍,以此制作出“冰棍”。

  宋朝之后,冰块走入普通家庭。作为热爱美食的中国人发挥手艺,陆续出品。““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冰雪甘草汤”、“凉水荔枝膏”等甜品。元代加入牛奶和果浆,制成”冰酪“,那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把制作方法带回西方,慢慢就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冰淇淋。到了清末,中国已经出现我们现在常喝的汽水——“荷兰水”。

  住

  住方面,除了耳熟能详的避暑山庄外,还有其他的“空调房”,先秦“窟室”,汉代“清凉殿”,唐代“扇车”,宋“空气净化”,还有明清“空调间”。

  先秦的“窟室”是地下室的始祖,重要的活动会安排在这里举行,到了汉代冬天到“椒房殿”,夏天到“清凉殿”,室内有石质高级床,旁边玉盘放着冰块,后面有宫女打扇。

3

  唐代开始开始依靠机器,发明了自动的“扇车”,《唐雨林》中记载专门避暑的宫殿——含凉殿:利用水流转动扇叶,风扇对着凉水吹,形成了冷气,整个建筑有循环系统,把水引到房顶落下,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

  宋代领用鼓风机带动风扇,对着冰来吹达到制冷效果。

  上述都是为上位者享受用的,而普通老百姓会在家里挖口井,不仅聚财的寓意,更是用来屋内降温消暑。此外,一些平常的日用品更是避暑神器,比如凉席、瓷枕、竹夫人等等。

  行

  古人外出避暑消夏则显得颇为浪漫。赏荷、泛舟、垂钓、登高赏景等是古人常见的户外避暑休闲娱乐方式,流觞曲水,吟诗作对,别有一番趣味。就像苏轼《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4

  都说现代社会了,哪里会像古代一样没有空调啊!欸,还真有地方是没有空调的,比如说印度,那么他们是怎么避暑的呢?

  印度大多时候都是夏日,为了避免阳光直射,他们会把房子朝东盖,避免阳光直射,同时去印度,你会发现水龙头数量多,随时准备降温,最后,“土空调”也是大多数人的选择,把湿掉的稻草放入笼子里,后面用一台风扇吹,室内的温度就降下来了,即实用又省钱。

  简约版的古代空调房就是我们的风扇了。风扇的降温程度相信大家都感受过了。风扇通过快速流动的空气使得人体表面水分蒸发,吸收热量,让人感到凉爽,但是风扇是不能降低室内的温度的,如果外界温度过高的时候,吹出的风也是热的,此外,高温情况下,风扇工作过程中也会释放出热量导致环境温度更高。为了保证生活过得健康和舒适,冷风扇和循环扇就应运而生了。

  冷风扇

  冷风扇有点像是高配版的印度土空调,主要原理也会唐朝的含凉殿的设计类似,通过冰水蒸发后,通过冷风扇送出去,使得空气温度降低6-10℃。外界空气空气愈干热,温差愈大时降温效果越好。

7

       由于空气始终是从室外引进室内,所以不用关闭门窗,能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同时其蒸发系统,更是能保证室内的湿度,打造出一个合适温度和湿度的环境。

  循环扇

  空气循环扇的工作原理是将室内空气对流循环,以保证室内达到舒适的温度,而非过冷或过热。一般是与空调配合使用,把空调开到28℃后,再开启循环扇,空调冷气就会散步到整个房子,会有26℃的体感,不会担心晚上睡觉空调过冷或者过热了。

8

  若你不想开空调,外界温度高时,把循环扇对室外吹,防止热风进入室内的同时,也将室内热温导出去,室外凉爽时,对着室内吹,凉风自会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而梅雨天气,循环扇也会达到一定的除湿效果。

  总结

       人类会感到热是热觉感受器作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大脑下发指令,开始散热。外界温度高于体内温度时,以排汗的方式散热,唯有让外界温度达到一个合适的温度的时候,人类才能舒服。健康舒适的消暑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古代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智慧,更好借助一些神器“循环扇”“冷风扇”来让室内的环境更加的舒适。夏日将至,你们有什么的消暑小妙招吗?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太平洋科技,阅读体验更佳

网友评论

聚超值推荐

更多优惠

相关推荐

相关产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