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百科

全面屏形态千万种,为什么厂商偏爱这挖孔

百科学堂 2020-04-11 00:15

  见过这么多全面屏手机,大家还记得曾经那个「定义全面屏」的时代吗?

全面屏形态千万种,为什么厂商偏爱这挖孔

  为了追求更高的屏占比,各家厂商使尽浑身解数在这块原本方正规矩的屏幕上动刀。「异形屏」和「真全面」两条分支此起彼伏,「刘海」、「水滴」、「升降式」相继拍马上阵再到刀剑相向。

全面屏形态千万种,为什么厂商偏爱这挖孔

  正如历史上分久必合的演进,主流厂商开始集体向「挖孔屏」靠拢。即便曾经有过「假装科普穿孔屏的多个弱点和技术不成熟的地方」的豪言,也不抵现实面前的「真香」定律。

挖孔屏怎么就真香了?

  的确,无论厂商多想从开孔大小、宣传文案优化大家对挖孔屏的主观印象,这颗钉在屏幕上的黑圈(或药丸)多少会给部分人留下一丝膈应,当然这种感觉要比刘海屏新出之际的群体嘲讽轻得多。

  不过如果我们结合厂商目标(更高的屏占比)以及现实体验(包括机身重量、结构耐用性等)这两方面去看,就可以理解甚至感受到这条「真香」定律了。

挖孔屏

  横向对比各家近2年来不同形态全面屏手机的数据,手机屏占比基本符合:真全面屏>挖孔屏>水滴屏>刘海屏。这里可能有人会抬杠:你看某某挖孔双摄手机的屏占比,不是要比其他的水滴屏更低?屏占比低我认,但是这种变量不唯一(双摄vs.单摄)的对比,恐怕有失公允吧。

  回到挖孔屏上来,目前量产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屏占比已经超过93%(OPPO Find X2 Pro,93.1%)。光给一个数字可能不够直观,我们看看OPPO最近一款真全面屏手机(OPPO Reno 2),它的屏占比同样也是93.1%,换句话来说,挖孔屏的屏占比不一定比真全面屏低。不过你要是拿vivo NEX 3S(99.6%)来和现在的挖孔屏比较,那自然没辙。

挖孔屏

  而相对刘海屏、水滴屏,挖孔屏所带来的高屏占比优势也显而易见。撇开沉浸感、低干扰的虚词,一局《和平精英》其实就能见分晓。在这样一款「视野多一分,胜率高一成」的游戏里,屏幕上的刘海、水滴、挖孔就是视野盲区,而盲区越大,被远点击杀的可能性就越高。这时候,挖孔屏的优势就会明显得多,毕竟遮挡的部分只有一小点,除非心仪真全面屏,否则挖孔才是吃鸡首选。

挖孔屏

  我们很清楚,在屏下式摄像头成熟或者微型传感器进一步缩小并量产之前,高屏占比的真全面屏手机到底还是「功能妥协屏幕」的产物,而用户对这种妥协的感知在进入5G时代后更加明显。

  在此之前,我们更关注的是机械式结构的寿命问题,而忽略了这种结构对其他功能的「不可实现性」。一是防水,二是多摄,前者是伴随终生的硬伤,而后者则是内部空间「有我无他」的二选一。

  同时,为了平衡5G芯片高热量、高能耗导致的发热、续航问题,厂商不得不在手机上加塞散热板、大电池,本就因机械式结构「加量」的真全面屏手机,加10g就能和「真半斤机」握手。

  反观挖孔屏手机,在不引入机械式结构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提升了屏占比;给手机其他功能的实现留足空间和可能(华为P40 Pro的无线充电、OPPO Find X2 Pro的IP68级防水)的同时,还较好地控制住整机重量和厚度(目前旗舰挖孔屏手机较同级别真全面屏手机轻10g左右)。

  综上,挖孔屏是「过渡到令人满意的真全面屏」之前最有优势的选择。

不是所有的挖孔屏都香

  正如曲面屏有2.5D和88°环幕之别,挖孔屏也根据各家应用的技术划分三六九等。

  即便在最开始的LCD挖孔屏上,也存在着「通孔」和「盲孔」的方向之争。其中,通孔以三星为代表,玻璃面板以下全部打穿,最大程度保证摄像头的进光量;盲孔则由华为先发推出,挖孔只穿背光层,在不破坏液晶面板完整性的同时,还缩小了挖孔孔径。

挖孔屏

  两种方案的劣势也比较明显,前者因为穿透了包括液晶面板、背光层等多层面板,所以屏幕封装难度很高,在当时只能牺牲孔径大小来换屏幕良品率;后者则因为多层面板阻挡,摄像头进光量相对更容易受影响,同时更小的孔径对装配工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到了OLED挖孔方案得到验证之后,「孔径大小」开始被列入衡量屏幕素质的关键项。从三星S10到三星S20,挖孔孔径就从5.2mm缩小到了3.5mm,两者在视觉观感上的区别远比字面上的2mm更大更直观。然而,3.5mm并不是孔径极限,回滚到去年12月,vivo X30系列以2.98mm孔径封皇。

  这种看似与时间相悖的进化,其实是受到了方案和材质的影响。目前多数「直板」挖孔屏手机都是基于刚性OLED的盲孔方案,配合微型前置传感器实现超小孔径。而如果要在「曲面屏」上挖孔,比较成熟的则是以柔性薄膜封装的通孔方案,这也是目前不少曲面挖孔屏旗舰的选择。

挖孔屏

  相比以玻璃封装的刚性OLED屏幕,曲面屏的柔性材料特质决定了其更高的开孔难度以及需要更缜密的封装设计。孔径达不到极限效果还是小事,如果在封装过程中孔径边缘发生有机发光体剥落、损坏,或着在装配时受到其他组件挤压,整块挖孔曲面屏就可以宣告报废。

  因为水汽会逐步侵入这些受损区域,并持续氧化屏幕有机物,最终产生不断扩大的黑斑( Growing Dark Spot),某厂的「葫芦屏」就是这样形成的。让人头疼的是,黑斑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并且产生的区域、速度也不固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的用户开箱就看到葫芦,而有的可能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正常情况下,厂商都应该在手机出厂前进行质检拦截;倘若在开卖后才增加测验工序,已售产品对于用户来说更像是「摸奖」,即便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真香的挖孔屏不一定是孔径最小的,但一定是品质最高的。

  未来未来,现在正在。搭载屏下摄像头的全面屏手机还来不了这么快,挖孔屏取代刘海、水滴成为当下新潮已是板上钉钉。有换机需求的用户没有必要持币观望,倒是应该在选择之前确认好,这家这款挖孔屏,靠不靠谱。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前往太平洋科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继续评论
前往APP

搜索

相关词条

去APP查看更多>

最新词条

去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