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级处理器市场,英特尔越来越无法忽视来自后浪们的批评与褒奖。
“我经常晚上打开B站,输入‘英特尔’或者是‘酷睿’的关键词。然后翻找各种视频和来自评论里的一些对性能与电脑使用感的看法。看到有帮助的反馈就记下来,有时候也会与团队一起讨论。” 一位英特尔酷睿产品工程师透露,自己已经把年轻用户的吐槽纳为产品工作的一部分。
没错,在诸如B站等社交平台的角落里,隐藏着一大群酷睿的用户群体。
他时而“恨铁不成钢”得在芯片评测视频区留下“牙膏厂请再给酷睿挤出一些性能来吧”;时而在看到针对酷睿的性能攻击时,扔出一串参数与跑分来对抗嘲笑那些嘴里说着Yes,但其实一直在用酷睿的人。
此外,他们还喜欢躲藏在所有英特尔产品广告视频的弹幕里。只有2006年酷睿广告的画面突然出现时,他们才会跳出来,大喊着“酷睿来了”,以此来表达对这个划时代产品的膜拜。
“其实我们都知道,在消费级处理器市场,品牌忠诚度很少发挥作用,因为只有拿出做好的东西才会被认可,特别是游戏玩家。不过,因为酷睿横行市场太多年,久而久之这个产品在很多人心里有了不一样的地位,好多人甚至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一种‘监督行为’。” 一位芯片评测KOL认为,玩家对酷睿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并非是一件坏事。
“这反而会推动酷睿产品开发和设计团队去做一些更不一样的事情。就像当年大家在2007年初批评英格尔的酷睿还不够好,然而4月酷睿2 Duo一出场,所有人都闭了嘴。”
最疯狂的芯片工程师:让用户来决定“酷睿”
2006年,英特尔股价跌入低谷,在个人电脑芯片市场劣势尽显。然而,也是在那一年,沉默数个月的英特尔以色列海法实验室,用一枚处理器“核弹”,一下子把对手给压跨了。
没错,那一年7月,他们正式推出了“能耗”与“主频”实现飞跃式升级的个人电脑芯片——酷睿。
但是,领导这个项目的海法实验室前主任Shmuel Eden在接受外界的疯狂褒奖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不是我们挽救了英特尔,而是追求性能的用户‘挽救’了我们。”
Shmuel Eden
这个非常讨厌官腔,也讨厌公司制服的以色列大叔,形容自己跟英特尔芯片的所有发烧友一样,“是个不喜欢跟别人一样的人”。他对芯片更新速度感到痴迷,认识到必须要把晶体管在一块同样大小的板子上塞得更紧密一些,才能挽回用户的心。
此后,作为一块革命性产品,酷睿经历十几年的迭代,架构调了若干次,IPC与线程性能早已翻了好几倍,但唯一没变的,可能只有Eden做产品时的“中心思想”——如果实在没有前进的灵感了,那就听听用户怎么说吧。
知名科技媒体Wired 的资深游戏记者Brian Barrett曾在一个发布会上追问英特尔“酷睿到底在追求什么标准”。工程师是这么回答的:“我们想满足多个特定的用户群。”换句话说,就是“追求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
显然,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认为摩尔定律已经消失很久了,因为如今电脑处理器的收益似乎不是来自传统手段,而是来自聪明的物理学。但是事实上,游戏玩家、视频编辑工程师、商务工作者,这些特定人群对个人电脑追求的绝对不是一样的东西。
“对于游戏玩家来说,我们发现,与极致的性能相比,其实‘平衡’更加重要。” 一位美国酷睿产品工程师在接受一家电视台采访时曾开玩笑称,为了知道用户在想什么,他们必须长期潜伏游戏社区,这个过程里,他们总能在现在年轻人打游戏时飙出的脏话里获得一些反馈。
“现在孩子们玩游戏不再是单独进行的。很多人还会通过各种流媒体进行在线直播,最后还会把视频编辑一下上传到 YouTube。如果电脑卡顿的厉害,他们不会骂电脑,但会把酷睿的三代都骂一遍。
而这些多条线行进的任务,正好是线程可以派上用场的地方。”
这就需要一台 PC 有能力同时处理更多高功耗的特殊任务,但不会卡壳或放慢速度。
因此,你会发现这种“平衡”最终体现在了酷睿 i9-9900K 处理器上。这是英特尔在消费市场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高容量5Ghz 速度处理器,也是它的第一款主流桌面处理器,可以容纳8个核心和16个线程。有游戏玩家评论说,从性能上看,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除了满足游戏用户身兼多职的“爱好”,酷睿的产品设计部门还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趋势:游戏用户与视频编辑用户的界限正在逐步模糊。
其实每天刷一刷社交平台的视频和直播你就会发现,这些游戏用户也是视频编辑者,而视频编辑者也会做游戏直播。他们从游戏中选取最好的片段,用有趣的画外音进行编辑,做视频叠加。
这些发现,又激发了酷睿革新者们新的产品思路。
他们把酷睿X系列的i9-10980XE设计为多达18核36线程,让 PCIe 通道达到了68个,以容纳多个视频卡。顺便又奉献了两个最快的核,以应对最关键的工作负载。
但是,这些可能还不是英特尔最疯的做法。
“一开始,我很难理解英特尔为何要推出‘雅典娜计划’,因为我始终觉得用户的角色很难被定义,每个人的口味是很难被完全满足的。”
福布斯对英特尔2019年高调推出的一个轻薄本与商务本用户体验项目提出了质疑。但在去过雅典娜实验室后,他们最终明白了这个项目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英特尔想的不是做好芯片那么简单,而是想做抓住新生代用户心理的硬件生态。”
Wendy March
根据雅典娜实验室用户体验&计算专家Wendy March的发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正在通过云服务来接触这个世界——共享文档和图片,直播、拍摄短视频,这意味着他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被人盯着”。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的需求:必须主动或被动学习使用十几种在线工具,且不断变换自己的身份。
“这些是更加模糊的,甚至连年轻人自己都不确定的需求,而我们,正在把这些需求翻译成酷睿工程师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并最终体现在电脑产品上。”
一位女性用户在Reddit新闻社区里这样评论了自己买回家的,贴有“英特尔雅典娜计划”的笔记本电脑:“灵敏的触控屏,可以看16个小时的视频,不用1秒钟就可以唤醒电脑。这些才是我需要的。”
但我认为,英特尔在做的,其实是一种叫做“不妥协”的创新:
为什么电脑在拥有性能的同时,也能拥有轻薄、长续航等特点呢?推动笔记本电脑产业本来就需要很大的动力,而最好的品质,就是不妥协。
用一句现在流行的玩笑话来解释英特尔工程师的用意,就是:“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
随着智能手机对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笔记本在部分功能上需要向智能手机靠拢,获得部分与智能手机相似的体验。但同时,也必须根据笔记本用户需求找到一个平衡点,“获得更好的体验”才是终极目标。
芯片评测者Navis Li在知乎上指出,酷睿10代其实是第一个在轻薄本上支持AI能力的处理器,它的深度学习 (DL) 加速指令集可以给用户在处理图像和视频时提供很高的响应速度。
“在轻薄本上,施加这样的能力,其实是很了不起的。”
革新者不会停下
优秀的芯片团队,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围绕用户需求的“优化”,还必须有“飞跃”的能力。就像当年酷睿一推出,此后10年再无逢对手。
而在摩尔定律逐渐显示出“疲态”,新技术开始“入侵”半导体行业的当下,英特尔的新一批技术专家们,已经开始考虑“如何开启下一次飞跃”了。
去年7月被英特尔挖进公司的英特尔硅工程部高级副总裁的Jim Keller就曾公开表示:“摩尔定律只是数百万人共有的一种集体错觉。”
Jim Keller
这位曾经为苹果移动芯片与特斯拉汽车AI芯片研发立下汗马功劳的半导体巨星认为,必须要围绕新的技术趋势,譬如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制造环节的堆叠技巧,对个人电脑芯片、服务器芯片结构做更加彻底的变革。
“我们正在研究通过垂直构建、以及将晶体管层层叠加的乐高法,进一步提高晶体管密度,让性能获得几十倍的提升。还在通过缩短芯片不同部分间的距离来降低功耗。这已经在起作用了。”
这不是代表着“更难做,更难预测结果,成本更贵”吗?当有人向英特尔提出这样的质疑后,这位喜欢挑战的技术专家的回答也很有意思:
“越来越怪,便意味着越来越酷。”
更卓越的产品,的确会需要更加怪异的疯子,而只有疯狂的技术变革者,才会像14年前那样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或许,这就是用户粉上酷睿和英特尔的最根本原因。
就在很多人在不断猜测英特尔将会如何续写自己的下一个传奇时,后者正在从大众用户的批评声音中,默默打磨着更具有人情味儿的芯片产品。比起寻找新的技术方向,工程师们这种不浮躁而沉着的步伐,更是英特尔这类百年技术巨头独有的工匠精神。
不知不觉中,在酷睿10代基础上运行的人工智能算法,终于可以让我们在使用Adobe的P图视频剪辑软件时,不用再花长达几分钟的时间来等一个功能的实现。我认为,将很多听起来炫酷的新技术,转化为用户体验上的实用性改进,是英特尔更值得尊敬的品质。
其实纵观整个计算机演变历史,个人电脑性能的变化大多是稳扎稳打地一步步前进: 电池寿命延长了一点,任务运行得更快了一点。纵然每一步迈得没有那么远那么快,但却在每一次独具匠心的革新后聆听用户的反馈,调整研发开发方向,从而达到日积月累计算机行业质的飞跃。用户的吐槽声,更像是一种期望,完全建立在自己对英特尔酷睿的热爱和渴求之上。在这种期待中,英特尔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只有一个——做出用户想要的那颗酷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