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快充卷到 320W,智能手机不需要大电池了吗?

爱范儿 2024-08-26 16:22:00
科技

当我看到真我发布 320W 手机闪充技术的时候,我手中的 iPhone,正好在以 20W 的「快充」功率补能中。

真我介绍,320W 闪充能够在 4 分半钟充满一个 4420mAh 电池。测试了一下,4 分半钟的时间,3349mAh 的 iPhone 15 充了 8% 的电。

演示时 4 分 20 秒就完成了充电

相差了 15 倍的充电速度,就好像 iPhone 用户还在骑自行车,隔壁已经坐上和谐号高铁了。

充电五分钟,从通话到开黑两小时

虽然你未必会记得 OPPO R7 这台手机,但听到「充电五分钟」,不少人都能条件反射答出下半句「通话两小时」,这很可能也是「快充」技术首次进入了大众视野。

其实在这句广告词诞生的 2015 年,并非只有 OPPO 一家开卷快充技术,像是三星、索尼、小米,都在使用高通的「QC2.0」通用方案,实现 18W 快充,而彼时的 iPhone 6S 还是经典的「5 伏 1 安」5W 充电功率。

而 OPPO 则是国内最早一批推出私有快充协议的手机厂商之一。和「高电压低电流」的 QC 不同,OPPO 的 VOOC 快充走了比较少见的「低电压高电流」方案,充电功率达到 20W,不仅减少了快充机身发热的问题,还在效率和安全性上更有优势,只是必须使用定制的线材和充电器。

图源:bilibili @硬核的博哥

有趣的是,在接受爱范儿专访时,VOOC 之父张加亮谈到 VOOC 的诞生,他表示完全是「无心插柳」:快充并非 OPPO 正式立项攻关的项目,只是他本人的业余研究,同时也是想解决自己日常用手机充电慢的痛点。

结果,在诞生一年后,VOOC 手机销量已经接近 1500 万台,在当时也获得了不俗的口碑。

特别是 OPPO R5、R7 两款轻薄手机,因为机身空间有限搭载了容量较低的小电池,快速充电成为了一种「补救」的方案:虽然我电池不耐用,但是我充电够快呀。

随着「充电五分钟」一起深入人心的,还有全新的充电习惯。比如说,有时醒来打开手机,发现屏幕上只有一个耗尽电量的图标,只好推迟出门的时间,希望手机尽量多充上一点电。而有了快充,只需要洗漱的功夫,手机电量就能来到一个安心的状态。

不只用户发现快充能让生活更美好,厂商也意识到这个新的卖点,或者说,再不卷快充,就要被甩于人后了。于是,各家开卷私有协议快充,在 iPhone 刚支持 12W 「快充」的时候,国内已经卷到了 50W 级别。

OPPO 的「充电五分钟」,也从「通话两小时」,变成「开黑两小时」。

在 2010 年代前五年,手机电池大小普遍在 2-3000mAh 左右,快充更多像是加分项,低功率充电的时长似乎也能接受。但手机电池已经来到现在的 5000 甚至 6000 级别,如果还是「5 伏 1 安」的功率,恐怕要充个四五小时。

这背后也有厂商对用户习惯的培育。从 VOOC 诞生到现在过了 10 年,「快充」从一个能在广告说道说道的闪光点,变成一台手机不可或缺的基础功能。即使是千元级别的中低端手机,一台只支持 5W 或者 10W 充电的手机根本难入消费者法眼。

就连奉行「不变应万变」的苹果,近几年的 iPhone 也逐渐提高了最高充电功率,缓慢上升到 27W 左右。

但手机的充电功率,还能一直「狂飙」下去吗?

你选「大电池」还是「超快充」?

2024 年的手机圈很奇怪,屏幕从曲面屏回到「远古」的直面屏;前几年卷到 150W-200W 的充电功率,今年超过 120W 的都少见。

这背后其实存在着充电功率和电池容量的博弈。

我们曾经在一文中,介绍了目前手机上热门的「硅碳负极电池」技术。其中提到增加电池容量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增加电池负极硅基材料含量,提升电池内部锂离子的数量,从而产生更大的「能量密度」。

但增加电池能量密度,在本质上与快充是有所冲突的。

电池充电就是锂离子从正极回到负极的过程,由于碳硅电池存储的锂离子数量更多,电池内部结构更复杂,迁移阻力更大,在电池内部的移动速度更慢。

可以想像一下,置身在人潮汹涌的地铁站,自己的移动速度是不是都变慢了?

并且,由于硅不稳定的属性,在充电过程中容易发生膨胀,进一步制约了充电功率往上走。

因此,各家配备了碳硅电池的旗舰手机,充电功率都保持在 100W 左右,而中端机型快充都动辄 120W、150W 甚至 200W。

要实现 150W 以上的快充,不能只是通过给电池和充电器上功率压力,「双芯电池」的方案,就是一种充电速度的「物理外挂」,将充电速度突破到 200W。

简单来说,「双芯电池」就是两个电芯串联的电池组,平均分配电压和电流,效率翻倍的同时,发热也比常规单芯电池更少。

realme 这次提出的 320W 闪充技术,就是双芯电池的进阶版「四芯电池」,实现更极致的充电效率。

但在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手机内部空间,塞入两块相对独立的电池,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两块电池组的物理间隙、封装和连接材料都挤占了原本存放电能的空间。

像是 realme 的四芯电池,四块电池组折叠在一起,容量其实只有 4420mAh,而今年的国产手机电池普遍 5000mAh 起步。

充电速度和电池容量仿佛跷跷板的两端,一端要往上走,另一端就要有所妥协往下降。

走高了好几年的充电功率开始回落,对应的是手机电池容量在今年迎来的一波小增长,上探到了 6000mAh 级别。

曾经 5W 充电和 100W 快充的差距是两小时缩短为四十分钟,但 100W 和 200W 的差距只有 25 分钟左右。

而 4800mAh 和 6000mAh 的差距,是将近半天的续航。

一加「冰川电池」,使用了双电芯 + 碳硅电池方案,电池能量密度较高,也保证了充电功率

况且, 100W 也妥妥属于快充功率,搭配上碳硅电池更强的续航,紧急情况下补能完全够用。

可以说,各厂商因为快充「发热」的脑袋,渐渐冷静了下来,在续航时间和充电速度上端了一把好水。

快充不卷了?

在国内厂商为快充卷生卷死,但站在顶峰的几个品牌,似乎一直隔岸观火。

全球卖得最好的手机品牌是三星,而三星最新旗舰 Galaxy S24 Ultra 支持的最高充电功率为 45W。

Samsung S24 Ultra 最高支持 45W 左右的充电功率,图源:Charger Lab

而国内遥遥领先的华为,虽然已经支持 100W 充电,但是在快充的布局不如其他厂商那么迅速,追求上也没有那么极致。

至于苹果,堪称龟速的 27W 充电功率,也并未动摇其在手机市场的绝对地位。

当然,苹果和三星保守的充电方案一直颇受争议,但这也说明,快充在其他配置和品牌实力面前,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

Redmi 在去年已经演示过 300W 的快充技术,但一年半过去,这个技术还未下放到任何产品上。除了技术本身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外,也说明它不是我们急待解决的痛点。

快充大显神威的使用场景,更多还是在紧急补能的情况,既然是「紧急」,那在生活中其实并不多见。

问了一圈身边的小伙伴,大家认为,能在十分钟紧急补能 40% 左右的电,就已经算是比较理想的快充速度。

一加 Ace 3 Pro 搭载 6100mAh 电池和 100W 快充,实测 15 分钟能充近半电量

iPhone 用户虽然只能被迫和 27W 快充和平共存,但比较急的时候也足够将手机电量带离危险区。

而更多人的日常是办公室和家两点一线,电量能够得到随时补充。

而就算周末出门,只要不是 iPhone Mini 或者用了好久的手机电池,基本一天玩下来都不用充电。

所以,就算手头上只有一条 C to C 线,我还是特地买了一条第三方的 C to A 线,在睡前插上我用了好几年的「五伏一安」慢充,好好呵护电池。

快充对手机电池的损耗一直是一个「玄学」,纸面数据中两者似乎不存在绝对关系,国产厂商也在推出更长寿的电池,但现实中还是有不少用户反馈电池越来越不耐用。

iPhone 的「优化电池充电」功能,图源:CNET

电池衰减或许没那么即时可感,但是每次快充温温热的机身还是能摸得到的。既然不赶时间,那完全可以慢慢充电。

比起一路水涨船高的快充功率,改善好电池容量、寿命和发热,让广大用户不需要再把手机「供着用」,其实是一个用户更喜闻乐见的方向。

各家卷快充所带来的不便,还影响到了「山另一边」的 iPhone 用户。

iPhone 15 系列发售之初,用户发现和「华为线」不兼容导致手机故障的新闻,想必大家还有点印象。

不少围观网友以为又是苹果在作妖,但这次苹果可以说非常冤枉。因为 iPhone 用的是国际标准的 PD 充电协议,而国内手机厂商基本各自为政,推出各种私有协议,充电线和充电头都经过「魔改」,不仅难以混用别家的线和头,自己家的也未必互相兼容。

在各家都不按常理出牌的情况下,按常理出牌的苹果,也被动成了一种异类。

国内也有由信通院和「华米 OV」等多家厂商和机构联合制定的「UFCS」通用快充协议,只是推广进展缓慢,截至目前,官网显示通过相关认证的设备仅有 28 款,主要是 OPPO、vivo 两家及旗下品牌。

终端快充行业协会的部分成员

并且,UFCS 的的功率最高都在 88W 左右,甚至大部分仅支持 44W 和更低的 33W,用户更愿意继续使用百瓦的私有快充。

我们当然乐于见到快充技术继续突破。如果电池容量达到 10000 mAh,一分钟完成充电,过程机身和充电头基本不发热,电池寿命还能保持三四年,手机机身还能做得轻薄,充电器和充电线都能混用,这种「梦中情充」技术恐怕没人会拒绝吧?

大部分用户想要的不仅是「快」,而是「又好又快」,好的优先度要更高。

Redmi 300W 快充技术

国产手机上各种黑科技「拼刺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或许 realme 320W 快充和 Redmi 300W 一样,更多是持续捅破技术天花板,探索可能性,而不是需要马上推出抢市场的产品。

快充还会继续卷,只是战场从产品转移到了实验室。

本文来源:爱范儿

点击展开全文
打开APP,阅读体验更佳

网友评论

聚超值推荐

更多优惠

相关推荐

相关产品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