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 Instagram 客户端登陆 Windows Phone 平台已经有将近一周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们陆续看到多位重量级人物表态这是 Windows Phone 生态的一大步,标志着 Windows Phone 与 iOS/Android 在应用生态上差距的缩小甚至消失。比如着名的 Windows Phone 业务主管 Joe Belfiore 发布了这样的推文:
2013 的年底,是 Windows Phone 生态差距的终结。毫无疑问我们已经成为第三大生态系统!
图1:WPDang是关注微软和Windows Phone的生态媒体
图2:Instagram测试版本正式登陆Windows Phone
在 WPDang 看来,尽管 Windows Phone 确实如 Joe Belfiore 所说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第三大操作系统,但是与 Android 和 iOS 相比,Windows Phone 平台在生态系统上的差距仍然巨大。要真正成为能够与 Android 和 iOS 一战的主流平台,而不是长期看着个位数的市场占有率,Windows Phone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 Android 和 iOS 相比,Windows Phone 的生态至少还在以下五个层次上存在全方位的明显差距:
层次一:有应用 vs 没应用
“有应用”和“没应用”的差别,是生态差距最基础的层次,和最明显的表现——用户在购买一款新手机时,最常询问的就是“它有某某应用么,能干某某事么?”
Instagram 的发布,解决的就是这个最基础的“有没有”问题。在 WPDang 之前对 Instagram 的评测中也已经提到,各种媒体,尤其是外媒,在提及 Windows Phone “生态系统薄弱”的问题时,爱用的最典型案例往往就是 Instagram,此次 Instagram 官方客户端登陆之后,这些媒体下次可能就要换个应用做案例了
图3:发布会上的“WP会有更多的应用”
然而这样的案例确实还是很多,在相对比较大型的服务方面,我个人经历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三大主流“稍后阅读”应用(Pocket、Instapaper 和 Readability)都没有官方的 Windows Phone 客户端。我个人使用的是 Pocket,唯一一个比较有设计感的第三方应用 Pouch 现在也已经因为 bug 而基本无法使用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 Windows Phone 参与中国联通的定制机计划已经很长时间,但是至今我仍然没有看到官方的中国联通网上营业厅客户端——作为对比,iPhone 版中国联通网上营业厅客户端就很受重视,上个月还刚刚更新过。
为了解决这个“有没有”的基础问题,微软和诺基亚做了大量的努力,微软甚至曾经“病急乱投医”地大量将重要服务的网页版直接打包批量做成 Windows Phone 应用,引发了很大争议,甚至招来了部分被打包网站的抗议和下架要求。
层次二:第一时间及时发布 vs 动作缓慢严重滞后
“有没有”是最基础的问题,而在此之上一个层次的问题是——从“没有”到“有”,Windows Phone 用户需要付出的等待时间远比 Android/iOS 用户要长。
由于用户量和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巨大差距,绝大多数热门应用,都会先推出 iOS/Android 版,首先推出 Windows Phone 版的热门应用,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是没有的。
继续以 Instagram 为例,它首先发布的是 iOS 版,从发布 Android 版到发布 Windows Phone 版,中间“等待期”长达 18 个月。而热门游戏 Temple Run(《神庙逃亡》),从 Android 版到 Windows Phone 版,中间相距正好是一整年。就算是微信的“打飞机”这种实现起来并不难但是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的小功能,Windows Phone 用户也比 iOS 和 Android 用户多等了好几周。
比 iOS/Android 平台更晚得到同款应用,这是 Windows Phone 平台应用生态的第二层次差距。
层次三:功能缺失粗制滥造 vs 功能强大精心定制
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到同款应用之后,Windows Phone 用户还要面对功能缺失和平台专属特性的缺乏。这是在 Windows Phone 生态在“有没有”和“时间差”之后的第三层次差距。
继续以 Instagram 和 Temple Run 举例,虽然延迟了这么久,但是 Instagram 在上线时仍然是一个 BETA 测试版。这个版本没有内置相机遭到了很多其它平台用户的吐槽,如果这还可以理解为“Windows Phone 平台用户习惯于用诺基亚专业拍摄等更好的相机应用所以不需要内置相机”(这真的是微软 Windows Phone 业务主管 Joe Belfiore 的解释……)的话,那么这一版没有视频录制和上传功能,就确实有点说不过去了——难道 “Windows Phone 平台用户不拍摄视频所以不需要视频功能”?
图4:WP版本的神庙逃亡存在Bug
而上面提到的 Temple Run,WPDang 在发布第二天的上手中称其为“临时工版本”,因为尽管已经延迟了一年(要知道那个时候 iOS 和 Android 平台上已经有大量的续作出现,第一代 Temple Run 已经不那么流行了),这个版本仍然问题多多:只支持 1GB 内存设备,存在各种贴图错误和卡顿,甚至不兼容白色系统主题……
至于微信,在数周的等待之后 Windows Phone 用户终于见到了“打飞机”。但是别忘了微信放出“打飞机”其实是为了告诉用户他们在新版里整合了游戏平台——然而这个游戏平台上的《节奏大师》、《天天连萌》、《天天爱消除》和《天天酷跑》等游戏,直到目前为止,在 Windows Phone 平台上依然不见踪影。类似的问题还有新浪微博客户端至今不能点赞等等。
除了应用本身的功能缺失,这一层次的差距还体现在对平台专属特性的利用不足上。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专属特性,针对这些特性进行优化,才能给用户带来最原生和最好的体验。很明显,Windows Phone 平台的应用很少能够得到专属特性优化待遇——最简单的例子:Android 版 Instagram 充分地利用了 Android 本身的系统级分享和链接监听抓取等功能;iOS 版 Instagram 在 iOS 7 发布之后没几天就重写了完全 iOS 7 风格的界面;而 Windows Phone 版 Instagram 现在甚至没有像样的动态磁贴展示或者锁屏壁纸集成。
层次四:一经发布撒手不管 vs 频繁更新持续进步
初版发布时的功能缺乏并不是最悲剧的——最悲剧的是,初版发布时功能缺乏,后续还几乎不更新添加功能。这是 Windows Phone 生态在第四层次上的差距。
Windows Phone 用户们会发现,他们所使用的跨平台应用,其 iOS 版和 Android 版发布更新和添加新特性的速度远远快于 Windows Phone 版。WPDang 编辑部在内部讨论中,觉得大众点评、优酷、街旁和啪啪等很多国内应用,更新频率都很低,功能上也都没有持续的进步。对更新记录的查阅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
街旁的最后更新时间,Windows Phone 版是5月1日,iPhone 版是11月13日;
啪啪的最后更新时间,Windows Phone 版是7月18日(第一版),iPhone 版是11月22日。
更有趣的是,我们还发现某些国内重要应用,其 Windows Phone 版本在更新之后反而发生了功能缺失现象。比如最近一次的淘宝客户端更新之后,购物车功能没了……
开发者因为种种原因疏于更新,导致用户必须长期忍受功能缺失的问题,是 Windows Phone 生态的第四层次差距。
图5:应用遭用户吐槽
层次五:关于“颠覆性的独占应用”
判断一个平台应用生态完善与否,最低层次是“有没有这个应用”,而最高层次则是“有没有独占的、颠覆性的优秀应用”。
各种媒体经常说 iOS 平台拥有最强大的生态圈,不在于它绝对数量有多大(实际上 iOS 应用商店的绝对数量是低于 Android 的),而在于它拥有大量优质的独占应用,这些应用一次又一次地探索着全新的交互形式和界面展示方式,将 iOS 应用的整体体验和水准一次又一次地推到崭新的高度。而这些应用,在其它平台上是找不到的。
图6:冒仿的触屏交互形式
比如说,像“下拉刷新”(Tweetie)、“侧滑菜单”(Facebook for iOS)、“扇形弹出菜单”(Path)这样今天被广泛使用的触屏交互形式,最初都诞生在 iOS 平台。而 iOS 平台也确实拥有大量其它平台难以望其项背的优质特色应用。还记得 iOS 应用 Clear 出现的时候,人们惊讶于如此“Metro 风格”的应用居然只出现在了当时仍然以拟物见长的 iOS 平台上,而颇有讽刺意味的是,Windows Phone 平台上立刻冒出了多个模仿 Clear 交互方式的克隆产品。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 iOS 和 Android 生态中,应用的风格和交互形式百花齐放,在各种界面风格和交互形式上都有杰出的产品。而 Windows Phone 应用给人的感觉仍然是比较“千篇一律”的全景视图、枢轴动画和横向滑动标签。甚至当 Facebook 这样的应用大幅改变界面布局时,还曾经被部分 Windows Phone 用户批评为“界面 Android 化”。当时,Metro 美学的缔造者之一 Arturo Toledo 这样鼓励 Facebook 应用开发团队继续他们的探索: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十万个 Windows Phone 应用,然而它们的界面大多只拘泥于两种交互形式:全景(Panorama)和枢轴(Pivot)。全景和枢轴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当十万个应用全都采用全景和枢轴的时候,这就错了。
好在最近我们已经看到像 Rudy Huyn 这样的顶级开发者在其应用(6tag、6sec)中尝试更新的交互形式和界面风格。这种“千篇一律”的现象已经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结语:弥合生态差距任重道远
Windows Phone 平台要弥合上面所述这五个层次的差距,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Instagram 的登陆确实是一个标志性事件,但是对于整个生态圈的发展,也只是存在象征性意义而已。或许微软更应该做的,是修炼内功,为开发者做好基础服务。比如说不再只是泛泛而谈“Metro 美学”,而是整理出详细的 Windows Phone 界面交互文档供开发者参考和上手。
在这方面,相比 iOS 和 Android,微软的工作是很不足的——你可以非常轻易地找到完整的 iOS 界面交互文档,和极为详尽的 Android 人机交互指南,但是在微软这边,却找不到同样详尽的指导文档,以至于经常可以看到 Windows Phone 开发者和爱好者发出类似下面这样的感叹:
一天到晚来来去去就是把 Metro language 和 Metro principle 反复说,可是每次这样说却又从来不真正说明这里具体应该怎么样设计布局应该注意什么,所以那些材料都变成了“刚看完恍然大悟,动起手来抓耳挠腮,回过头想找文章看看,发现文章也没讲啥”。
其实某些事情,或者说某些现象,跟 WP 开发者的品味关系倒也不是特别大。最主要的是——微软压根就没有像 Apple MobileHIG 或者 Android Design 这样细致入微,又公开度很高所有人都能看到的界面交互文档体系。天天吹嘘自己“Metro UI 引导现代美学浪潮”,到头来连基本交互形式的规范都做不好。
我们期待 Windows Phone 平台的生态差距真正得到弥合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