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大模型应用落地,浏览器插件已成下一个“新战场”。
这不,当红炸鸡子Kimi最近就上线了浏览器插件。
消息一出,网友纷纷感叹Kimi官方终于下场了,要知道之前网友弄了个“民间版”就在谷歌收获了3w粉丝。
和Kimi不谋而合的是,字节跳动旗下AI助手豆包此前也推出了浏览器插件版本,且最新已迭代至1.3.0。
有体验过豆包插件的网友直呼:
眼瞅着双方各有一部分铁杆粉丝,那我们都要安装试试,看看哪个更好。
截止7月15日,Chrome商店显示,豆包浏览器插件的下载量已突破了9万次,Kimi浏览器插件的下载量刚刚破2万。
而AI产品榜显示,今年6月,Kimi的用户访问量为豆包的近4倍。
在“硝烟弥漫”之际,接下来奉上量子位实测。
Kimi、豆包插件实测
众所周知,插件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减少用户在各个应用间频繁切换。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说更细层面的用户体验问题。
那么,热门选手Kimi表现如何呢?
从官方公告来看,Kimi插件主打轻量级搜索,目前有“点问笔”和“总结器”两项功能。
量子位试用发现,用户划取网页中的文字后,“点问笔”功能会自动出现,对文字进行解释和相关信息补充。
而“总结器”位于页面右下角,会对用户的浏览页面进行全文总结、提炼重点内容,比较适合读论文。
整体而言,Kimi插件就像一些i人朋友,似乎非常不愿意打扰别人。它核心解决了提问和总结两项需求,功能相对聚焦。
而且这种“不愿打扰”的性格也体现在了其他细节,比如Kimi插件的侧边栏模式。
这一点还是在和豆包的对比中发现的,同样是新用户,豆包只需点击右上角插件图标就能展开侧边栏。
而Kimi插件需要设置一下,相当于先告诉kimi“我需要侧边栏”,然后才能从默认的浮窗切换过去。
除了Kimi,我们也火速上手了豆包插件,体验完头脑中只剩下一个感受:
明明只装了一个插件,其他什么也没干,突然AI就到处都是了,常用网站、使用场景它都做了适配。
首先是搜索,刚尝试搜了个量子位,没想到豆包插件就化身“田螺姑娘”默默出现了。
几乎是同时,豆包插件立马自动整理了搜索结果页,并附了跳转链接。
嗯,接下来想看个B站视频学点东西,结果一看视频有点长就有点怕了。
好在“有人”帮忙看。[doge]
豆包插件刚好有一个视频AI时间线功能,它会先总结视频内容,然后根据时间线提取视频亮点。
视频的问题解决了,另一个“老大难”也得让豆包插件试试。
作为科技媒体量子位的小编,我们每天会接触大量前沿AI论文,各种让人懵逼的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
这不,入门级论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不得先找来读读。
刚找到论文,豆包插件就送来了一个小惊喜——收藏夹功能。
具体用法嘛,比如想收藏这条刚看到的推文,直接右上角收藏即可,虽然并不清楚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而且平时看到的任何东西(对话、网页、PDF、视频),几乎都可以一键私藏。
终于到了读论文环节,面对头疼的英文文献,突然发现右上角又出现了豆包的“AI伴读”。
点击后侧边栏直接打开,不仅可以全文翻译,还能针对论文进行提问。
看来读论文已经难不倒我了。[doge]
顺便一提,与Kimi插件无法生成图像不同,豆包插件可以从文字生成图像。
体验完上述功能,掰指头一数,豆包插件好像已经把高频日常(搜索、视频、论文)都解决了,谁又快乐了?
不过这还没完,随机点点,又发现了豆包插件的一个创新点。
原来豆包插件的AI划词工具栏还允许用户对外观进行个性化定制,“需要哪个放哪个”。
甚至可以自定义工具栏技能,其实质相当于创建一个GPTs。
比如点亮一个“一键转小红书文案”技能:
总结,相比于“不爱打扰人”的Kimi插件,豆包插件貌似更加风风火火,凡是你需要的,它好像都不缺席。[doge]
除了以上聚焦国内的两位玩家,还有出海玩家Monica。Monica插件具备写作辅助、搜索增强,生成图像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集成了包括ChatGPT在内的许多模型。
Monica创始人肖弘曾公开表示,截至去年12月,该产品在全球用户数已超百万。
AI浏览器插件要比什么?
可以看到,AI浏览器插件已经聚齐了各类玩家:
豆包插件背后是字节,代表了大厂巨头
Kimi插件背后是月之暗面,代表了大模型独角兽
走出海路线的Monica,则代表了AI应用创业
那么问题来了,不同类型的玩家在进入新赛道时,各有哪些优势呢?
相较于传统的应用开发流程,插件无需开发一整套完整系统,通过接口就能提供服务,且易于修改和更新。
在某种意义上,插件是AI应用创新的最佳载体。
换句话说,首先这事儿本身难度就不大,而且各玩家都有自己的“buff”。
比如对Kimi插件来说,由于“200K上下文窗口”一炮而红,其网页版已积累了相当一批粉丝基础。
在量子位智库6月份的阶段性统计中,Kimi网页端用户访问量居于榜首,达到2200万。
而对豆包插件来说,巨头字节最大优势莫过于破圈能力。
不仅自身应用场景丰富,还能与其他平台开展合作,打通各个应用和环节。
正如前文展示的用例,豆包插件正是凭借巨头的生态能力,才能无缝集成搜索、B站等应用。
总之,对Kimi、豆包这样的国内大模型玩家来说,做插件意味着进一步放大自身优势。
而选择出海创业的Monica插件,更像是“集百家之长”。
由于不受限于背后的模型技术,因此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选择。
整体而言,在浏览器插件这一领域中的竞争关键因素,一是背后的大模型本身的技术底子够不够厚、生成质量够不够好,二是需要将其轻量化版本进行产品化。
此处抛开技术不谈,当插件走向产品化时,用户体验的作用逐渐凸显。
有人选择“做多”,让插件的功能尽可能丰富全面;也有人选择“less is more”,在功能上追求简洁。
但不管怎样,用户的声音无疑是真实的。
翻到Kimi和豆包插件的评论区,用户也在表达各自的期待。比如在Kimi官宣新功能的推文底下,热度最高的评论表示“希望插件可以像sider(一款集成了多种AI功能的浏览器扩展程序)一样更加丰富”。
而豆包用户也希望可以完善多语言互译功能,而不是只有英语。
总之,这场大模型轻量化落地之战,或许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文来源:量子位
网友评论